清朝乾隆年间,土尔扈特部族经历了百年的流亡生涯后,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。这支古老的部族,原本栖息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,却因历史的动荡而流亡至伏尔加河畔,离开了他们久远的家园。为了重返故土,他们经过了极其艰难的长途跋涉。总路程超过一万里,历时八个月,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,包括沙俄的封锁和广袤戈壁的荒芜。在众多困难面前,部族的成员们依旧坚持不懈,虽然他们身心疲惫、衣衫褴褛,但最终还是成功突破了沙俄的重重阻挠,回到了久别的蒙古草原。这段充满艰辛与勇气的归乡之旅,究竟源自何种力量,推动这些曾受苦难的草原儿女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呢?
土尔扈特部,作为蒙古草原上最古老的部族之一,曾经在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在南宋至元初时期,土尔扈特部曾与铁木真领导下的蒙古帝国有过激烈的对抗,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,土尔扈特部最终成为帝国的核心部族之一,地位十分显赫。可是,随着蒙古帝国的衰亡,土尔扈特部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荣耀,面对周边其他部族的挑战,尤其是噶尔丹部的崛起,土尔扈特部屡屡战败,最后不得不向西迁移。1629年春,土尔扈特部离开了他们的家园,开始向西迁徙,最终定居在遥远的伏尔加河畔。
展开剩余80%土尔扈特部以骑猎为生,虽然迁徙途中困难重重,但他们最终与斯拉夫人和睦相处,成为了沙俄帝国的邻居。在沙俄的统治下,土尔扈特部初期享有一定的宽容政策,沙皇承认他们的汗国地位,但同时要求土尔扈特部为沙俄提供兵员。尽管如此,土尔扈特人并未享有与斯拉夫人平等的公民权利,而是生活在相对隔离的状态。直到叶卡捷琳娜大帝登基后,土尔扈特部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。
叶卡捷琳娜大帝为了加强帝国的东部防线,开始对土尔扈特部进行打压。她不仅禁止土尔扈特人信仰其他宗教,还通过苛刻的税收和强制劳役,剥削土尔扈特部的人民。特别是在俄土战争期间,土尔扈特部的许多青壮年男子被征召入伍,最终几乎所有精壮的男子都战死沙场,部族面临生存危机。渥巴锡汗作为部族的首领,意识到若继续这样下去,部族将面临灭绝的危险,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英勇的决定:东归。
然而,回归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土尔扈特部不仅要跋涉千里,跨越辽阔的戈壁沙漠,还要面对沙俄军队的追击,甚至当时清朝已经控制了蒙古地区,土尔扈特部能否被接纳也是一个未知数。尽管面临诸多困难,渥巴锡汗依旧坚定地带领部族踏上了回乡之路。1770年冬,土尔扈特部的男女老少,约有17万人分批从伏尔加河畔出发,开始了艰难的归途。
正如渥巴锡汗所料,土尔扈特部刚刚启程不久,沙俄军队便开始对他们展开追击。叶卡捷琳娜大帝得知这一消息后,立刻派遣大量骑兵进行围堵,甚至动员哥萨克部队严阵以待,命令一旦发现土尔扈特部族成员,立即处决。在奥瑟峡谷一带,土尔扈特部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经过一番生死较量,土尔扈特部最终突破了敌军封锁,为族人开辟出了一条血路。
脱离了沙俄军队的追击,接下来最严峻的考验便是广袤的沙漠。土尔扈特部必须穿越这片荒凉的沙漠才能到达蒙古草原。然而,沙漠中没有水源和食物,部族的粮草很快耗尽。此时正值冬季,许多人在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下死去,场面令人心碎。危急时刻,渥巴锡汗亲自带领大家与艰难的环境作斗争,他与族人们同甘共苦,鼓励大家坚持下去,最终,部族成功跨越了大漠,继续向东进发。
与此同时,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在中俄两国之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外交博弈。叶卡捷琳娜大帝通过外交手段要求乾隆帝帮助沙俄将这些“流亡的部族”驱逐回伏尔加。然而,乾隆帝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,很快意识到这背后潜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。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不仅对清朝在北部的防线有利,而且沙俄显然不愿看到这一局面。经过深思熟虑,乾隆帝决定支持土尔扈特部,正式承诺接纳他们返回蒙古。得知此消息后,土尔扈特部的士气大振,而沙俄的种种阻挠也都宣告失败。
最终,1771年夏,土尔扈特人成功到达伊犁,正式回归中华大地。此时,他们已经历时超过八个月的漫长旅程。回到家园时,部族成员身心疲惫,衣衫褴褛。乾隆帝得知他们的困境后,迅速调配物资进行援助,帮助他们安定生活。而渥巴锡汗也得到了清朝的封赏。乾隆帝的宽容与支持,使得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旅成为一段传奇的历史。
此后,土尔扈特部在清朝的帮助下,积极参与巩固北疆的工作,协助防止沙俄的进一步渗透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土尔扈特人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,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,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。这段历史,既是土尔扈特部的传奇,也是中华民族在抗争中不断崛起与壮大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